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 处:《国医论坛》2009年第2期1-7,共7页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对伤寒六经病的证治进行梳理,从而给人以启发,这也是关于《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限于篇幅,文中大段的引文对照内容被省略了,而重点罗列了作者的主要观点。编译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对部分文字也有省略。《素问·热论》篇“阳病发汗,阴病吐下”的观点被《诸病源候论》所继承,成为隋唐时期伤寒三阴三阳病治疗的准则。但在《宋版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却多次出现与此相异的观点,即“阳病发汗吐下,阴病温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文将围绕伤寒三阴三阳病态论展开,试将各种古代资料进行比较对照研究,作为伤寒概念的补充,同时也将论及有关时气病、热病、温病的内容。
关 键 词:伤寒六经病 三阴三阳 病态 《伤寒论》研究 《诸病源候论》 三阳病 隋唐时期 汗吐下
分 类 号:R222.29[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26[医药卫生—中医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