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安徽舒城县龙河中学,231360 [2]安徽舒城中学,231380
出 处:《物理教师》1997年第3期32-33,共2页Physics Teacher
摘 要: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加州大学的弗里德里克·莱因斯(F.Reines)因在50年代中期领导一实验小组,捕获到由泡利(W.Pauli)假设并认为“可能永远也探测不到”的粒子——中微子.而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丁.佩尔(M.L.Perl)(因发现τ轻子)一起获得了199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中微子的发现,起源于人们对β衰变的研究.1930年12月4日,泡利为解决β衰变中的连续谱问题,假设在β衰变中,除了放射电子以外,还伴随着放射一种还不为人知的中性粒子(后由费米(E.Fermi)命名为中微子).随后,费米根据这一假设,建立了著名的β衰变理论.在β衰变中引入中微子,不仅可以解决能量守恒问题,也使动量和角动量得以保持守恒.一种粒子的引入,解决了三大守恒定律的困境,谁不为之动心呢?然而,如何切实地捕捉到中微子呢?却长久地困惑着人们!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2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