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川=主人公?——结构主义视野下的《南京! 南京!》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晓芳[1,2] 崔酣[2]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2]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林长春130062

出  处:《电影文学》2009年第15期43-44,共2页Movie Literature

基  金:吉林大学农学部青年基金《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905070246006);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价值选择问题研究”[2007]第491号;吉林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交往德育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Bzzx03)

摘  要:一.电影《南京!南京!》(以下简称《南》片)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中国历史上“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惨痛与敏感.充满阴霾的黑白色调的电影画面和低沉平缓的叙述节奏。尤其与众不同的是.陆川导演选择一名普通日本兵角川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这种非传统意义的故事叙述者(即主人公)的选择,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爱国主义影片的理论预设。观众似乎更习惯于从历史事件本身出发.往往以情感因素模糊认知评价,或者采用中立的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评价,或者倾向激进的爱国主义乃至民族主义的判断。二者均用真实的历史取代了文本的真实,其实质是混淆现实与文本的差异,容易对影片造成误读。如果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影片的文本结构。就能回到文本并且把握文本的意义。

关 键 词:“南京大屠杀” 结构主义符号学 主人公 文本结构 电影画面 中国历史 爱国主义 历史事件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