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与《形态》的两种不同批判维度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邓习议[1] 李怀涛[2]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2]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48

出  处:《理论界》2009年第9期96-97,共2页Theory Horizon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由于这种"异化论的逻辑"是建立在"未被异化的本真态——被异化的非本真态——扬弃被异化的非本真态实现不被异化的本真态"的预设之上,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这一先验图式,指出"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将"个人"和"社会"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的"项"。广松涉将这两种不同批判维度看作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的转换。

关 键 词:异化 物象化 批判维度 广松涉 

分 类 号:A12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