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道”、“诗余”到“尊体”——中国古代词体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祁志祥[1] 

机构地区:[1]上海财经大学国学研究所,上海200433

出  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112-117,共6页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史的重新解读"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五代两宋时期,婉约词为词坛正宗,以言情为主,以娱宾遣兴为功能,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诗余"。由元迄明,"小道"、"小乘"的词体观一仍其旧。清代词坛超越婉约词的艳情樊篱,取法宋代豪放派和骚雅派的变体词,推尊苏、辛,兼顾姜、张,给词注入了厚重沉郁或清空骚雅的道德寄托,词成为无物不可言的、与诗平等甚至比诗感染力更强的体裁,"小道"的词体论也让位于"尊体"说。清词的"尊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词为小道"观念的批判和对"诗余"概念的重新诠释上,还体现在清代词坛诸流派共同的创作倾向和理论主张中。

关 键 词:小道 诗余 尊体 婉约派 豪放派 骚雅派 

分 类 号:I207.23[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