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隐性课程的失落境遇与超越旨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于翠翠[1] 朱成科[1] 

机构地区:[1]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出  处:《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第6期11-14,共4页Education Science Forum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06JA880012)

摘  要:当下,新课程改革受制于传统经验主导思维方式,理论上对课程内涵做静态理解,实践中对课程行实体操作,遮蔽了隐性课程内在的超验、生成和建构的超越旨向,使其在课程改革中陷入失落境遇。实现隐性课程在新课改中"超越在场"的本体价值,关键在于立足传统中庸之道,即在目标设计上以"虚实相生"为导向,在课程运行时以"叩其两端"为理路,在评价标准中以"守经达变"为参照。唯其如此,才能在"目标文化"中为失落的"源文化"找到本土生长点。

关 键 词:隐性课程 超越性 中庸之道 

分 类 号:G423.02[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