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伯海[1]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123-133,共11页Social Science Front
摘 要:"美是什么"的问题,已构成美学史上的"斯芬克司之谜";当下美学界对此问题的搁置和取消,又使美学成了"无美之学"。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改变提问方式,即从追问"美是什么"转变为探讨"美如何是"。美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发端于人的审美需要,显形为需要对应物的审美意象,且最终落实于审美者的美感效应,故美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它是生成的而非现成的。但另一方面,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人的自我实现,它要将个体生命引向自我超越,以复归与他人、与万物、与宇宙生命融贯一体的境界,于是美的本原又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存在,而须有一个"天人合一"的维度。据此,或可将"美"的存在界定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本真境界在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开显",其直接效应便是审美者生命的感发与提升。由美的这一价值性能,更可引发出其于天人、主客、意象诸方面关系上的三个价值向度,综合构建起美的价值结构体系;亦可借以阐释美感心理效应上的一系列现象,以加深理解美和美感的内在统一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