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大顺[1]
出 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49-153,共5页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魏六朝诗歌传播与文学嬗变"(10YJA751087);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诗歌传播研究"(06YB116)
摘 要:中国诗歌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歌""诗"交织混一到逐渐区分、分途演进,再到徒诗观念明晰、诗体意义确立的徒诗化进程:汉代"诗"多专指《诗》三百,"歌诗"包括入乐歌诗和少量文人徒诗,魏晋文人徒诗逐渐增多,对入乐歌诗和徒诗开始用"诗"或"诗赋"指称,宋齐"乐府"与"诗"开始分别著录。刘勰"诗与歌别"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念正式确立。徒诗观的确立使诗歌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言志和抒情功能,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华和用典,在声韵上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晋宋玄言、山水诗的兴起,齐梁永明体的盛行均与中国徒诗化进程密切相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