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意义

作品数:28被引量:4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吴大顺卢燕新霍俊明蒋寅查清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怀化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技法到精神——宋南渡时期诗歌学杜的转向及其诗歌史意义
《杜甫研究学刊》2025年第1期58-73,共16页仲恒 
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唐代诗赋文体交互渗透研究”(23XZW004)阶段性成果。
靖康之变后宋人对杜诗的学习出现深刻的转向。北宋中期,王安石、苏轼于艺术形式与精神气格两个维度凝定宋人对杜甫典范地位的认知,进而划定宋人学杜方向;黄庭坚及其后学在创作实践中研磨杜诗法度、技巧,致使宋人之学杜偏至于艺术形式。...
关键词:南渡诗歌 杜诗 受容 精神 学杜转向 
储光羲组诗的结构形态与意境创造——兼论其诗歌史意义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41-47,共7页程龙 
储光羲诗歌中组诗占比颇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储光羲组诗的结构形态繁复多样,主要可分为起结有序和错杂无序两种模式,多以意义的承接、题材的相同、抒情的一致而出现。组诗的结构形态与诗歌的意境创造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即...
关键词:储光羲 组诗 结构形态 意境 比兴体田园组诗 
从唱和竞技到儒家济世——皮、陆读《阴符经》唱和的诗歌史意义
《中国诗歌研究》2023年第1期64-76,共13页徐贺安 
皮日休、陆龟蒙的松陵唱和诗,技巧多变、内容丰富,历来为人称道。但也因语言晦涩、思想复杂,后世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皮、陆读《阴符经》唱和即是典型的案例。皮、陆《阴符经》唱和重心从诗家竞技到儒家言志的转变,不仅促进了单个文本...
关键词:皮日休 陆龟蒙 唱和 《黄帝阴符经疏》 儒家济世 
试论明遗民王弘撰的乐府诗创作及其诗歌史意义——以新见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抄本《待菴稿》为中心
《乐府学》2021年第2期277-291,共15页杨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宋刊《详注昌黎先生文》整理与研究”(19CZW021);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代陕西金石学研究”(18XJC77005);陕西省“十三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二编)”子课题“《待菴稿》整理”(SG17001·集097)阶段性成果。
王弘撰为明末清初关中地区著名的遗民诗人。其诗集此前一直未见,新发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清抄本《待菴稿》,弥补了其诗集阙如的遗憾。《待菴稿》未曾刻版,仅以抄传,他处亦未见,故其价值略同于稿本。内中所收均为古体诗,共八十二题八十...
关键词:王弘撰 《待菴稿》 乐府诗 诗歌史意义 西安碑林博物馆 
初唐歌行的都城书写及其诗歌史意义被引量: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76-84,共9页向铁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18ZDA237)阶段性成果。
初唐歌行呈现出大量的都城书写,其书写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两京都城的建制和建筑景观,记录两京都城中的文化生活和都城意象的书写。其中,记录都城文化生活多有采用“公子”“娼妇”对写模式,浓缩化的都城意象书...
关键词:初唐歌行 都城书写 缘由 诗歌史意义 
论白居易读书诗
《文化学刊》2020年第7期238-241,共4页陈鸿喆 
白居易作有一定数量以"读书"为主题的诗,这些诗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托书讽喻、借书抒怀、翻案出新、檃栝主旨、泛写情境五类。白居易读书诗在唐代读书诗中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取得了相当成就。其读书诗亦颇具...
关键词:白居易 读书诗 诗学价值 诗歌史意义 
乐府文本的生成方式及其诗歌史意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3期215-215,共1页吴大顺 
汉代乐府机关对四方歌谣的加工,总体上围绕“歌”与“诵”这两大功能展开,由此形成“传辞”与“传乐”两种方式、“乐辞”与“文辞”两大乐府文本系统。“乐辞本”主要作为音乐演唱的脚本,“文辞本”则以满足“夜诵”而生,后来成为文人...
关键词:文辞 乐府 文本系统 生成方式 音乐演唱 诗歌史意义 歌谣 
乐府文本的生成方式及其诗歌史意义被引量:2
《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94-101,共8页吴大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11&ZD105);汉魏六朝诗歌传播研究之八。
汉代乐府机关对四方歌谣的加工,总体上围绕"歌"与"诵"这两大功能展开,由此形成"传辞"与"传乐"两种方式、"乐辞"与"文辞"两大乐府文本系统。"乐辞"本主要作为音乐演唱的脚本,"文辞本"则以满足"夜诵"而生,后来成为文人阅读、传抄的案头本...
关键词:乐府 乐辞本 文辞本 翻写 诗歌体式 
初唐送别诗创作的多元格局及诗歌史意义被引量: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53-65,共13页杨玉锋 
跨度近百年的初唐是唐代诗歌的发轫时期,也是送别诗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段。初唐时期的送别诗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和文学史价值。初唐送别诗的创作格局中,主要存在三种体式的诗歌:存在于宫廷环境中的宫廷送别诗,以创...
关键词:中图送别诗 初唐 宫廷 贬谪 
《河岳英灵集》选评李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5-11,共7页卢燕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人编选诗文总集叙录及散佚诗文总集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5BZW046)
《河岳英灵集》遴选李颀诗十四首,序列上卷第八位。以品评观之,殷璠在选本中重点论析李颀的诗歌内容、艺术成就。同时,又摘句品评、叹惋李颀生平的不幸,兼与其他诗人比较。以遴选诗篇观之,其内容包括寄赠送答诗什、怀人伤时诗章等,突出...
关键词:《河岳英灵集》 选评李颀诗 诗歌史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