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即媒介:中西诗学起源异同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江玉娇[1] 邵秀芳[2] 

机构地区:[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  处:《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0期148-150,共3页Social Scientist

基  金:教育部人文规划课题:"中西诗学中‘共象’与‘异象’研究"部分内容;课题编号:09YJAZH09

摘  要:在西方,诗歌作为摹仿自然的媒介,其媒介功用意义经历了柏拉图的阐释后,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提升和系统化。在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中,诗歌作为摹仿自然媒介的功用表现在:诗作和技艺的不相干、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个别与一般的不一致、神祇和道德的不协调。柏拉图媒介诗学不可通约性的一面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一一调解,达到和谐一致:摹仿个别只是手段,揭示普遍规律才是目的;摹仿的对象是现象,反映的却是现象的本质;媒介诗学的功用表现在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的可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中国,最早对诗歌的定义是传达"志"的媒介,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综述,体现了诗歌是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和社会环境的外驱力互动的过程,无需摹仿环节,是"自我导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且"自我"、"主体"、"心灵"在"仁礼"的同一性的预设中相辅相成。中西诗学的起源及其媒介作用有其异同之处。

关 键 词:诗学起源 媒介 摹仿 技艺 

分 类 号:I109[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