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化率各向异性揭示的日本海Ulleung盆地浊流沉积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底流演化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葛淑兰[1] 石学法[1] 刘焱光[1] 王昆山[1] 邹建军[1] 刁靖宇[2] 朱志伟[1] 王春娟[1] 

机构地区:[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 [2]青岛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266003

出  处:《科学通报》2011年第36期3098-3110,共13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0710069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876036,41076038);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2007T09)资助

摘  要: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陆坡岩芯7.31m以上的磁化率椭球体长、中轴正交分布在水平投影面上,短轴近似垂直分布.7.31m以下,磁化率椭球体3个特征轴杂乱分布,此时形状因子也显示异常高值,表明下部沉积物的原始结构已经被破坏.该界线与X射线影像吻合.已有测年结果表明上部7.31m的年龄为48kaBP.48kaBP以来日本海南部沉积物磁各向异性不发育,各向异性度为1~1.08,与磁面理显著相关,与磁线理不相关,说明沉积物磁性矿物颗粒形状或排列方式以扁圆状为主,是典型的原始沉积组构.综合磁性矿物组成、粒度和含量变化特征,确定了至少5个氧化-还原层偶,还原层的磁铁矿有遭受溶解的迹象,但磁学性质保留了绝大部分原始信号.磁化率椭球体的方向和各向异性度在千年尺度气候期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DO1-BA-YD事件发生时短轴明显向不同方向倾斜,指示此时水动力的增强和方向多变;此时正是西太平洋海面急剧上升期和全球冰融水MWP1A事件发生时;其他时段内的长轴或短轴倾斜指示底流方向为NE-SW或NW-SE,而最近4.5kaBP以来短轴向NE方向的倾斜与实测东-北东方向底流一致.磁化率各向异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说明,早期成岩作用对磁信号的影响有限,磁化率椭球体记录了底流方向和强度在末次冰期-冰消期过程中的频繁变化.

关 键 词:Ulleung海盆 磁化率各向异性 磁化率椭球体 早期成岩作用 

分 类 号:P736.2[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