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9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出 处:《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期172-194,共23页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摘 要:冯友兰与胡适是现代中国哲坛一对相映成趣的人物。冯原是胡的弟子,但成为同行之后,二者逐步交恶。抗战前,二者在中哲史研究中已形成了明显的对峙。就思想史上的意义言,胡远胜于冯;但在具体的哲学问题的阐释上,冯则更胜一筹。抗战爆发后,二人政治倾向的差异日渐公开化,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总体而言,冯是相对专业的经院派学人,胡是富有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冯有着传统儒生的"为帝王师"的传习;胡虽与国民党决策层深有渊源,但始终未改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现代意识,这或许更吻合于现代国际的发展潮流。冯的知识结构颇有现代质素,但信仰和价值取向则较为传统,而胡是一个新派的知识分子,是思想界一个温和的"革命者"。情势变迁,二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其文化人格的转型非常困难。尽管他们在知识界都是深有根基的大佬,然对于强势的政治权威而言,他们都是弱势者,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也都面临各自的困难。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民国知识界具有普遍性;他们中晚年的人生际遇,在上世纪中国,也不无典型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16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