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出场的背景考察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大涛[1] 

机构地区:[1]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  处:《山花(下半月)》2012年第3期150-151,共2页MOUNTAIN FLOWER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0)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之前,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反映论”文学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创作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而这一生活的本质又被解读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生活。这种“反映论”,又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它是从苏联那里照搬过来的,在五六十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中,发展成极为片面和机械的反映论。在这一反映论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作家以反映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在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其中的人物形象通常被划分为“好人”与“坏人”,或者“英雄”与“罪犯”两类。工人和贫下中农因被视为“历史动力”而成了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地主和资产阶级因“阻碍历史发展”而被丑化和矮化,“文革”期间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被推向了极致。在“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创作的“样板戏”,塑造了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等“高大全”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成为“四人帮”用来宣传阶级斗争的符号。

关 键 词:文学主体性 刘再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 文学创作 阶级斗争 出场 “文革”期间 

分 类 号:I0[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