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的文化意义解读:过去和现在  被引量:1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敦[1,2]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文系 [2]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出  处:《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41-44,共4页China Book Review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风东渐下的中国都市听觉文化:从晚清到现代”(09YJC75108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听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09R-05)的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摘  要: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科尔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在 "读图时代"的今天,研究者一说到文化感知,联想到的多半是"观看"、"凝视"、"镜像"、"图文拼贴",而对听觉等其他感知"视而不见"。诚然,声音是不可能被看见的,但也绝非可有可无。传媒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早已注意到了听觉和视觉的不同,提出了与视觉空间感受不一样的"听觉空间"(acoustic space)概念——因为耳朵不像眼睛那样聚焦、透视和分割信息,所以听觉空间是有机、流动、发散、包容的。其实不管学者是否强调,人实际上总是在“多媒体”地综合地运用诸感官。意识到这一点,则会发现鲍德里亚对后工业社会里所充斥的“拟像”的描述,绝不单指视觉之“像”,还应包括由现代媒体技术所“拟”出的听觉空间。在现代社会出现以前,

关 键 词:听觉 文化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视觉空间 解读 现代媒体技术 文化感知 后工业社会 

分 类 号:G206[文化科学—传播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