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敦[1,2]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文系 [2]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出 处:《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41-44,共4页China Book Review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风东渐下的中国都市听觉文化:从晚清到现代”(09YJC75108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听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09R-05)的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摘 要: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科尔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在 "读图时代"的今天,研究者一说到文化感知,联想到的多半是"观看"、"凝视"、"镜像"、"图文拼贴",而对听觉等其他感知"视而不见"。诚然,声音是不可能被看见的,但也绝非可有可无。传媒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早已注意到了听觉和视觉的不同,提出了与视觉空间感受不一样的"听觉空间"(acoustic space)概念——因为耳朵不像眼睛那样聚焦、透视和分割信息,所以听觉空间是有机、流动、发散、包容的。其实不管学者是否强调,人实际上总是在“多媒体”地综合地运用诸感官。意识到这一点,则会发现鲍德里亚对后工业社会里所充斥的“拟像”的描述,绝不单指视觉之“像”,还应包括由现代媒体技术所“拟”出的听觉空间。在现代社会出现以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