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海红[1]
机构地区:[1]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出 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55-59,共5页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研究"(10BZX0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交叉学科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创新与生活化传播研究"(12JD710051);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生态劳动哲学思想及伦理价值研究";江苏沿海开发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与江苏沿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RIJCD09014)
摘 要:生态伦理研究亟待由抽象转向现实。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研究范式的新路向。基于生态劳动的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共为一个生命体的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生态劳动的属性包括描述性和规范性,从生态劳动之"是"能够推出生态劳动之"应当"。生态劳动的最低限度是人与自然的互不伤害,最高限度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通过价值观、属性和限度的分析,生态劳动的道德合理性和正当性得到解释和证明。只有生态劳动是可能的,确立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伦理研究范式才成为可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