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因果报应模式对叙事及人物塑造的影响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闵永军[1,2] 

机构地区:[1]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463000 [2]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9

出  处:《文艺评论》2012年第12期68-71,共4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YJA740069)

摘  要:因果报应观念来源于佛教教义,并与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道家阴阳五行循环论相契合,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究其影响,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普遍的善恶报应、转世轮回的社会心理效应。在文学方面,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化特征。在魏晋时期佛家自神其教的文言志怪小说中,因果报应观念作为宣教的主要内容,大肆散播。“宋说唱文学中“说经”一支也专以果报宣传为职事。然而,果报作为一种普泛的小说内结构,主要是在明清才变得日益明晰突出。”从六朝到明清,随着小说的发展,因果报应从小说叙事的目的转变为小说叙事的艺术审美形式,并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普泛的内结构”模式,即古代小说叙事中普遍存在的因果报应模式。

关 键 词:因果报应观念 古代小说 小说叙事 人物塑造 社会心理效应 儒家伦理文化 民族文化传统 文言志怪小说 

分 类 号:I207.41[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