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闵永军[1,2]
机构地区:[1]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463000 [2]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9
出 处:《文艺评论》2012年第12期68-71,共4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YJA740069)
摘 要:因果报应观念来源于佛教教义,并与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道家阴阳五行循环论相契合,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究其影响,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普遍的善恶报应、转世轮回的社会心理效应。在文学方面,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化特征。在魏晋时期佛家自神其教的文言志怪小说中,因果报应观念作为宣教的主要内容,大肆散播。“宋说唱文学中“说经”一支也专以果报宣传为职事。然而,果报作为一种普泛的小说内结构,主要是在明清才变得日益明晰突出。”从六朝到明清,随着小说的发展,因果报应从小说叙事的目的转变为小说叙事的艺术审美形式,并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普泛的内结构”模式,即古代小说叙事中普遍存在的因果报应模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8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