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吉林大学图书馆
出 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65-69,共5页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S43)
摘 要:《老子》是中国最早使用象形文来表达存在意识的哲学文本之一,从而也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人以象形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思想方式的魅力,即从文字所指向的感性具象出发,通过形象性关联去把握事物的普遍本性的思维方式。在《老子》文本五千言中,构成核心骨架的是"道"、"有"、"无"等词汇,而老子试图通过这些文字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来阐释自然主义的价值诉求。在中国古人那里,"道"字一开始指的是人在陌生的十字路口要选择一条出路的自由状态,而这不仅表达不确定的、敞开的、自由的境界,还表现了有与无的共属一体的循环关系。"有"字本来指"手持肉"的富裕的占有状态,后来指称被人们所"把握"的自然万物;而"无"字原本指巫师通过舞蹈所要取悦的没有确定表象的神灵,后来指称万物背后不确定的混沌的世界。在老子看来,混沌的世界不断地生成有序的世界,而有序的世界又不断地回归于混沌的世界,这两者的循环构成"玄之又玄"的宇宙的大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