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浙大内迁与遵义的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永燕[1] 

机构地区:[1]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出  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3年第5期72-72,90,共2页GLOBAL MARKET INFORMATION GULDE

摘  要: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对我国文化教育进行极尽破坏之摧毁,特别是对我国高校进行了有计划、长时期、大规模摧残和破坏。国民政府为了保存文化命脉,决定实施教育重心内迁。因此,西部省份一时间高校云集,文化教育达一时之盛:1940年,浙江大学内迁遵义后,竺可桢及浙大师生以“求是”为校训,百折不挠,克难攻坚,使浙江大学从一个只有3个学院的地方性大学,逐步发展成为拥有7个学院、10个研究所、30个学系的闻名中外的高等学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赞誉为“东方剑桥”。同时,浙大内迁也使遵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最具忧惠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及意义深远的现代化因子,使遵义的经济、教育文化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迁,促进遵义多层面的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达到“以一千余师生竭尽知能当可有裨与黔省”。该文以浙大内迁为楔入点,透视其对遵义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以求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内迁,对遵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遵义教育、思想观念及经济的现代化变迁,也为当今遵义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启示。

关 键 词:现代化发展 抗战时期 遵义 内迁 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化变迁 日本帝国主义 文化教育 

分 类 号:G639.29[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