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伟[1] 冀文斌 石永红[2] 褚杨[1] 李秋立[1] 陈泽超[1] 刘飞[1] 王清晨[1]
机构地区:[1]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出 处:《科学通报》2013年第23期2259-2265,共7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825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5009);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8-001)资助
摘 要:通过对桐柏-红安-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碰撞造山带详尽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三期构造折返.它们分别是:(1)碰撞后折返:与造山带加厚岩石圈构造垮塌有关,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NW-SE向的伸展,典型区域是北大别ENE-WSW向展布的变质核杂岩和WNW-ESE展布的桐柏山背形构造;其构造背景是伴随欧亚大陆东部伸展乃至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岩石圈尺度上大规模伸展作用对超高压变质造山带的改造.(2)同碰撞晚期折返:其构造展布区域主要为红安地区和中大别的经典超高压地区;构造几何形态同样表现为穹隆构造,沿穹隆的两翼发育有NNW-SSE的矿物拉伸线理和沿此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向NNW的剪切变形;这期伸展事件发生的时间在230-205 Ma左右,对应的动力学机制可能是造山后加厚地壳的拆沉.(3)同碰撞早期折返:这是最早一期的伸展构造事件,主要记录在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邻近的造山带前陆地区浅变质岩区系中;近南北向的折返使相关的构造板片发育有N-S向或NE-SW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沿该方向的线理,岩板顶(北)部岩石变形的运动学为上部指向N或NE的剪切变形,而岩板底(南)部的剪切变形却表现为向S或SW的剪切;这一变形特征在武当山、桐柏山前陆、红安地体、大别山南部和宿松群、大别山东北缘的桐城等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变形时间大致在250-235 Ma之间,其构造解释为伴随着大陆深俯冲过程中,俯冲到不同深度的变质岩发生同碰撞拆离折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