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绂文[1,2]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430074 [2]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550025
出 处:《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项目编号:12&ZD12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图像学研究是近年来西方视觉文化研究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主要研究的关注点是艺术史绘画"图像"和当下我们读图时代中的各种视觉"图像",而对"图像"哲学考察并不太多。本文从现象学哲学的角度试图厘清柏拉图、胡塞尔和英伽登对"图像"的来源与逻辑差异,认为柏拉图用神之"光"来遍照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视觉和灵魂中形成"像"与"象"(相)共同交织的"图像世界";胡塞尔则用主体意识之"意向性"来构造人之"图像意识"的三重结构;英伽登则在胡塞尔"图像意识"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为"表象"的"类似性"完善胡塞尔的"图像意识"的"摹像性",从而确定人在"图像意识"中能本质直观的"观相"行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