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谢裕伟[1]
机构地区:[1]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院
出 处:《现代哲学》2013年第5期52-58,共7页Modern Philosophy
摘 要:本文以康德1755年教职资格论文《对形而上学认识的诸首要原则的新阐释》为基础,以充足根据律问题为主线,展示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考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当时,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阐释使充足根据律获得了成为形而上学中心性原则的资格。青年康德不满于鲍姆嘉登对此定律的证明,通过对根据概念的几重区分,将充足根据律证明为关于偶然实存物的分析性命题。在进而用此定律推导出相继原则的过程中,康德显现出了与沃尔夫学派的貌合神离的关系,其中关键在于他抛弃了"自因"的实体概念和"潜能-现实"的思想模式。但在自由与充足根据的相容性这一关键论域中,康德实质上采纳并细致阐释了莱布尼茨的自由概念。对康德的哲学思考而言,这篇教职论文是开端性的,总体上还是运作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思想范畴之中,尽管已指示出了康德思想的许多新方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