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常漪[1]
机构地区:[1]榆林学院外语系
出 处:《芒种(下半月)》2013年第12期103-104,共2页
基 金:2012年榆林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美国当代诗歌批评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3YK11)的资助
摘 要:诗歌的革新是伴随着时代发生的,诗歌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种种危机,从世界大战到信仰的丧失,工业化和商业化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和人性的扭曲。因此,20世纪英美诗歌不同于19世纪浪漫主义诗风。在20世纪英国诗中流行时间最久、最引人注目的潮流是现代主义。诗人及理论家反对浪漫主义,休姆认为“古典主义诗歌将迎来它的时代”。出生于美国的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则对当时所谓的理性、文明和自由提出了疑问,产生了反思。他认为新诗歌并不是要进行文学的复古运动,他提倡新的诗歌类型和诗歌风格,认为诗歌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正式开始写诗的,因此其3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严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他对诗歌的类型和风格提出疑问,进行了探索。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诗人对诗风改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英美诗歌向现代的转型。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艾略特于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主要分析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在其代表作《荒原》中的体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