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兴苗[1]
机构地区:[1]江苏海州高级中学
出 处:《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3年第12期48-49,共2页
摘 要:《雷雨》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悲剧人物。他们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这样的结局难道只是为了暴露周朴园的罪恶和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庸俗卑劣的灵魂吗?事实上,这样的解读并没有阐明作者的本意,恰恰相反,周朴园这样一个“罪人”形象深深地反映着作者的悲悯情怀。 一、周朴园的罪恶 《雷雨》中周朴园既是一个专制的封建家长,又是个残酷的矿主,他是造成种种罪恶的“祸首”。他压迫工人,发昧心财,以武力镇压工人罢工;对鲁侍萍始乱终弃,控制折磨妻子儿女,压迫周家的每一个人。最终造成了“三死两疯”的结局。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说,《雷雨》中最该死的人就是周朴园,但惟独周朴园活了下来。这样的处理恰恰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曹禺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可见曹禺先生是用一种悲悯之心来写包括周朴园在内的每个人物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