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郁欣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出 处:《现代哲学》2014年第1期77-83,共7页Modern Philosophy
基 金:201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3YZX01);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ZX04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研究中,同感是一种独特的经验行为,它是一种"对异己意识之把握"的行为。就行为本身的特性而言,它与感知行为(无论是内感知或外感知)、回忆行为等意识行为一样,都是"本原性"的行为;在行为的对象或相关项方面来说,它又不同于感知行为,而是与回忆等当下化行为相似,是一种"非本原给予性"的行为。我们正是在这种"本原的"同感行为中直接把握到"非本原性"的"异己意识"。在施泰因晚期哲学中,同感行为还被理解为一种信仰等精神生活的基本行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