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民间美术“剪纸”须从娃娃抓起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正国 

机构地区:[1]杭州市桐庐县横村镇文化站

出  处:《神州》2013年第26期63-64,共2页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如剪纸是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是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我国已经向联合国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然而剪纸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不利局面,从事剪纸创作的基本上是业余的,且大多是中老年人或农村的妇女,年轻人少之又少,因为靠剪纸来维持生计毕竟是困难的。鉴于此,要使剪纸艺术真正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必须从娃娃抓起。在素质教育新课程的背景下,开设“剪纸”综合实践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而且在开掘学生潜质,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促进智育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杭州市桐庐县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抢救、保护,县文化馆将民间剪纸列为地方特色文化,从2002年以来在中小学校相继建立了12个剪纸艺术开发基地,将剪纸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劳技课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培养剪纸创作队伍,繁荣民间文艺作出了一定成绩。如成功举办了两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称号,涌现出了胡家芝、谢玉霞、王德林等一批剪纸艺术家。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又隐藏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如剪纸教学只停留于技术层面,单纯的临摹或仿刻,缺乏设计与创新;或只进行一般性的课堂教学,应付�

关 键 词: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荣 民间艺术 保护项目 艺术传承 

分 类 号:G632.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