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郁欣[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06-114,共9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201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施泰因的同感现象学研究"(GD13YZX01);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舍勒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12CZX047)
摘 要:"同感"和"同一感"构成了舍勒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的基础。从利普斯所举的杂技演员的例子,施泰因用她自己的、基于"本原性和非本原性"之区分的同感概念驳斥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并由此创造性地区分了"同感"与"同一感"。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舍勒,以致他修改并扩充了他有关同情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同一感"作为第四种类型补充到交互主体的情感行为的分类之中。但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舍勒的"同一感"概念完全不同于施泰因的"同一感"概念。在互动中,施泰因和舍勒在不同方向上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他们都在对"同感"和"同一感"概念的澄清中,展开了一门广义上的"同感现象学"或"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时,又由于他们各自对于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最终他们也开展出不尽相同的局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