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唑类药物作用靶酶在菌株唑类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谭静文[1] 冯丽娟[1] 李若瑜[1] 刘伟[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100034

出  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4年第4期323-326,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基  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198)

摘  要:近年来,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高效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抗肿瘤治疗的深入开展,以及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的不断实施,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2]。更重要的是,该菌为导致黏膜和血源播散性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感染率远高于其他念珠菌[3-4]。治疗白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 Flu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等[5]。然而长期和重复用药往往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特别是对于艾滋病患者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治疗,唑类耐药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3,6]。其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靶酶编码基因ERG11的突变和过度表达是白念珠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且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就此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白念珠菌感染 耐药菌株 耐药机制 药物作用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FLUCONAZOLE 

分 类 号:R512.91[医药卫生—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