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昆明市延安医院,650051
出 处:《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第14期2338-2340,共3页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摘 要:终末期肝病是急慢性肝损伤的晚期阶段,通常广泛累及肝实质细胞,使肝组织再生能力下降,造成肝功能失代偿并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残存肝细胞不足,常规的内科保肝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很高。原位肝移植作为目前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因肝源紧缺、移植排斥反应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费用昂贵等因素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于是研究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再生医学领域,试图寻找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研究发现干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两者都表现出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迁移特性和高端粒酶活性。此外,它们还享有某些共同的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发生相关的 Notch、Shh和Wnt信号通路同样也能调节干细胞的自我更新[1]。基于上述的诸多相似性,人们开始关注干细胞移植术后的远期致瘤性和安全隐患问题,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远期致瘤机制作一综述。
关 键 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致瘤机制 急慢性肝损伤 Wnt信号通路 终末期肝病 肝功能失代偿 移植排斥反应 信号转导通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