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田[1] 朱光[1] 林少泽[1] 严乐佳[1] 姜芹芹[1]
机构地区:[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10期2112-2129,共18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072162;91214301)资助
摘 要: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变质岩的原岩时代与印支期变形机制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张八岭隆起上绿片岩相张八岭群变火山岩的原岩时代为754-753 Ma,角闪岩相肥东杂岩的原岩时代为800-745 Ma,皆属于扬子板块初始盖层发育阶段的产物.其时代与变质特征反映不是来自大别造山带.区内张八岭群与下震旦统印支期构造呈现为上盘向南南西运动的平缓韧性滑脱构造,而下部肥东杂岩以韧性域NEE-SWW向斜歪褶皱为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印支期左行平移的郯庐断裂带目前隐伏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下,张八岭隆起为其旁侧的平移块体.这一平移块体运动中,上部刚性层与下部韧性层之间的滑脱变形导致了平缓韧性滑脱层的形成,而滑脱层之下转变为韧性域的牵引褶皱变形带.对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原岩时代和印支期走滑变形规律的深入理解,一方面验证了该断裂带以左行平移方式起源于华北与扬子板块的陆-陆碰撞之中,另一方面支持这两大板块是以嵌合式汇聚,郯庐断裂带当时是斜向汇聚边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