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建平[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文史知识》2015年第6期89-94,共6页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摘 要:过去,人们研究美学,都要试图回答:一个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也有多种争论。于是,近代以来,美学界有了一种倾向,考虑绕开这种提问法,先回答:面对一个对象,在人觉得它是美之时,在人的心理中,究竟出现了什么活动?这就不仅将研究的注意力指向了人的主体,而且有着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尝试。在欧洲哲学史上,曾有过一个大的转向,即哲学家们从“世界是如何可能的”转向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的探究。实现这个转向的人,是大哲学家康德。同样,康德也完成了从“美是如何可能的”到“对美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这一转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