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治末期(1903—1912)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卓识 徐冰[2]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留学生预备学校,吉林长春130024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94-98,共5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日教科书冲突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0BGJ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12CWW01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项目)一等资助"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2014M560285);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项目编号:140904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治初期古典中国文化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修养依然被基础教育界重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则冲淡了古典中国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比重,以宣扬国威、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旨归的内容有大幅度增加。对古典中国的尊敬和对现实中国的轻蔑相叠加构成了明治日本人之中国认识的特点。这一倾向不仅存在于思想界,更作为一种时代印迹呈现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中,并作为一种根植于幼小心灵中的"思想"塑造了青少年对中日文化价值的认识。小学教科书中对日本两次对外大战的高调宣扬,实际上是向青少年灌输个人英雄主义和军国主义,激扬作为世界强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直接塑造了日本少年的中国观和战争观,为大正、昭和时期日本对华步步紧逼、最终全面侵华埋下了伏笔,遗毒甚剧。

关 键 词:明治末期 日本小学教科书 中国形象 

分 类 号:G623.2[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