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永缜[1,2]
机构地区:[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陕西西安710100
出 处:《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8期218-224,共7页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生理念的哲学研究及当代意义>(项目编号:12BZX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马克思共生审美的哲学思想意蕴及当代意义阐释>(项目编号:2014T7093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共生是生命数十亿年进化所沉淀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它表明着生态系统存在发展的奥秘,即共生进化的规律。共生揭示出事物存在必须保持多样性、动态性、互动性。事物在多样性互动过程中偶然性实现创生,在概率中实现发展。互动的广度、深度、力度、自由程度、复杂程度与事物创生进化的概率成正比。共生是人我共同生成的生存样式。作为个体人的终极存在只能在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共生交往中确立其存在的意义。共生是社会进化的基本规律之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人与人在共生中协同与斗争的历史,是多样化个性的人在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共生与审美不可分割。人从审美出发投入实践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人与自身保持同一性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与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共同生成。共生的理念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巨大的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