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风险的遗传检测管理  被引量:8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欣[1] 申阳[1] 洪葵[1] 

机构地区:[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330006

出  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第9期760-764,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288);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IRT1141)

摘  要: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临床常见,在欧洲和北美洲SCD的发生率达50~100例死亡·100 000人-1·年-1[1],尽管SCD在中国的发生率约为41.8例死亡·100 000人-1·年-1[2],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因SCD死亡的人数高达约544 000例.相比大多数因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中老年患者猝死,一些平时表现健康且心脏功能正常的年轻人发生SCD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常常给家庭带来严重打击.年轻人SCD在临床较少见,发生率在不同人群研究中分别为0.16例死亡·100 000人-1·年-1[3]和0.76例死亡·100 000人-1·年-[4].但随着心脏病分子遗传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曾未被认知的遗传因素在年轻人SCD中的作用机制逐渐被发掘,具有猝死高度风险的致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SADS)远比想像中常见.

关 键 词:心脏性猝死 分子遗传学 检测管理 风险 器质性心脏病 DEATH 致心律失常性 SCD 

分 类 号:R541.78[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