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石甜[1]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化纵横》2015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摘 要:从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定军山》到后来的《武汉战争》、《民族万岁》、《百万雄师下江南》等等,中国纪录片反映出意识形态变化下的社会变迁。本文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部纪录片《鄂伦春族》(1963)、《最后的山神》(1993)和《萨满的心事》(2014)来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中少数民族的形象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变迁。这三部纪录片具有“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视角,也呈现了不同时代对少数民族的想象,从早期的乌托邦愿景到21世纪的协商族群性,皆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下经历的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阵痛、民族间互动以及公共空间中的协商族群认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