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小说鼻祖”《小癞子》叙事的“七”律结构——试对杨绛先生“深入求解”的响应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杜贵晨[1] 

机构地区:[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  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71-75,共5页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摘  要:杨绛先生译西班牙佚名小说《小癞子》,感慨我国读者对此书缺乏"深入求解"。这部书的一个"妙处"就是其叙事以"七"为度数的"七"律结构。这一特点既体现于全部七章的安排,又见于今存文本完整的全部三章小说都"分成七个部分"。在世界历史暨文学文献的范围内,《小癞子》叙事的"七"律结构算不上首创。但是,作为一部小说全本以至于各章叙事以"七"为结构度数的应用,《小癞子》很可能是世界第一。这一特点直接由于作者对数理的关注,更深刻的渊源则在于"七"是一个象征周期圆满的世界性神秘数字,在基督教文化中尤其备受推崇的传统。

关 键 词:《小癞子》 “七”律结构 杨绛 

分 类 号:I06[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