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玉顺[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 处:《学术界》2015年第11期104-115,共12页Academics
摘 要:孔子没有后儒那种形而上学的"德性"概念。孔子所谓"德"有两种用法,一是"至德",是比道德更根本的精神与原则;二是现代汉语"道德"的涵义,就是对既有伦理规范的认同与遵行。换言之,道德的前提是社会规范,也就是"礼"。但在孔子看来,"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损益"变革的;道德体系随社会基本生活方式的转换而转换。这就是孔子对道德的解构,其目的是建构新的道德体系。这种转换的价值根据是"义",即正义原则:道德转换必须顺应社会基本生活方式,这就是适宜性原则;同时,道德转换根本上是出于仁爱精神,而且不是"差等之爱",而是"一体之仁"的"博爱",这就是正当性原则。由此,儒家道德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结构是:仁→义→礼。根据这套原理,现代生活方式所要求的绝不是恢复前现代的旧的道德规范,而是建构新的现代性的道德体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