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亮[1]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36-139,共4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摘 要:前贤在如何评价《荀子》人性观的问题上多有争议,是缘自《荀子》有关人性的论述自相矛盾的缘故。《性恶》篇"礼义恶生"(礼义从何而生)的提问,恰为我们进一步重新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在这个角度上,人性中"好利"的欲望与知能相结合,招致一切人相互为敌的战争局面,令人类陷于伤亡与被掠夺的风险成为可能。"恶害""好利"的欲望与知能禀赋结合,亦促使圣王创制礼义来摆脱混战局面以求自保,进而通过人类的相互合作来满足自身的物欲。按照《性恶》对于善恶的设定,人性中欲望与知能两方面都是既可造就偏险悖乱的局面,又可开正理平治之进路,因而都是可善可恶的。依照今天的标准,礼义发生的过程中未见人性中有固定的道德理性起作用,所以认为《荀子》性中无善的观点在此角度上也是成立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