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 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17-123,共7页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40138)
摘 要:文本世界理论起源于认知科学,是关于语篇产生和接受的学说,其创始人主要有Werth和Gavins。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文本世界理论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之中。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文本世界生成的二重性决定了诗词主题诠释和解读的"他治"原则,即诠释和解读既要考虑到文本世界生成的内在属性,又要考虑到文本世界生成的外部因素,是一种文本驱动下读者和古代诗人跨越时空的互动行为。中国经典诗词文本世界中的功能推进为多层次功能推进,推进程序一般是从简单命题到复合命题、从单层次功能推进到多层次功能推进,而推进模式通常为:起笔推进→承笔推进→转笔推进→合笔推进。文本世界的转换与次级世界的产生也是中国经典诗词主题的诠释和解读的切入口之一,因为中国经典诗词文本世界的转换可以引起诗篇视点的移位,而诗篇视点的移位可以导致诗词的主题思想或通过融合的方式或通过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