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晓丽[1]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159-167,共9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119);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5PJC029)
摘 要:日本在华侵略殖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形式,形成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三种不同殖民统治模式,即台湾的纳入本土殖民地模式,伪满洲国的伪独立国家模式,华北、华东等沦陷区的"自治政府"模式。从台湾到沦陷区殖民文化同化、文化统制的强度依次递减,而在解殖文学、反殖文学、抗日文学、中国认同的表达空间方面依次递增。由此,形成这样的文化流动现象,作家从殖民程度高的台湾、伪满洲国向沦陷区流动;而文化从殖民程度低的地区回流到日本老牌殖民地。同时在不同的殖民统治区,有不同的跨语写作现象。日本占领区的作家借助殖民体制的差异,既打通了一条抵抗文化通道,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流动与文化杂糅乃至文化更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越域和跨语的文化姿态,开启了多重面向的文学想象。例如,"满洲话语"搅动台湾故事(林辉焜的《命运难违》);伪满洲国移居华北的作家回望故土时的朦胧与暧昧(梅娘与吴瑛的通信)。身在沦陷上海,构想英国殖民文化混合的香港故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关注中国日占区文学的跨域与越语现象,既关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压迫与抵抗,也关涉文化杂糅与文学想象,同时为考察中国日占区文学提供新的视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