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建刚[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出 处:《人文杂志》2016年第6期60-67,共8页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基本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与论争研究"(10BZW011);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子课题"西方文艺学;美学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IFYT12004);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5WLJH02)
摘 要:文学本体论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形式本体论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形式本体论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产生是新时期后革命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也是理论界对注重形式创新的先锋文艺思潮所做出的回应,同时深受西方形式文论的影响。在形式本体论的演进和论争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本体论对反映论的批判和超越,其次是文学形式本体论与人类本体论、活动本体论等观念之间的论争,而在形式本体论内部由于对形式的不同理解和侧重也出现了语言本体论、叙事本体论和结构本体论等分支。新世纪初进入了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批判阶段,主要侧重于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对形式本体论的合法性进行探讨。近两年,基于对中国文论的当前危机和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的局限性的反思,张江提出了"本体阐释"的解决方案。"本体阐释"的实现需要在前两次大讨论的基础上对"本体"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同时在文学批评层面对"本体阐释"的理论构想予以实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