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春苗[1,2] 

机构地区:[1]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郑州450001 [2]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郑州450001

出  处:《教育史研究辑刊》2016年第2期33-42,共10页

摘  要: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及历史背景。重视教育、教化作用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国内外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刺激下的民族觉醒,西方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国人对国内已尝试救国方案失败的深刻反省等共同促成了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救国思潮形成于洋务运动晚期,经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进入勃兴和高涨阶段,回落和转型于抗战爆发后,经历了萌发和形成、勃兴和高涨,回落和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教育救国思潮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也是无可争辩的。“教育救国”,与今天我们提倡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以及“科教兴国”等发展战略,有着天然内在的逻辑关系。全面考察教育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轨迹,不仅有学术价值,也不无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教育救国 教育兴国 教育强国 民族复兴 

分 类 号:K261.107[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