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晓惠[1,2,3] 许强[1,2] 丁林[1,2]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第1期40-56,共17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207;41490615);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B类)(编号:XDB03010401)资助
摘 要:青藏高原地表抬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事件的边界条件.高原古高度变化历史将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等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各种古高度计的发展和在青藏高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对高原隆升历史的进一步认识:早始新世时青藏高原主体由南部的冈底斯山(~4500m)和北部的羌塘中央山脉(~5000m)及夹于其间的低海拔盆地(~2500m)组成,而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仍处于接近海平面的位置,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海拔高度也不超过1500m.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直到中新世以后才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青藏高原各块体的隆升历史仍然不清,进而制约对整个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重建.只有尽可能运用不同的古高度计对同一地区进行研究,获得更多的不同地区精确的古高度历史,才能从整体上认识青藏高原的抬升和扩展的形式和过程.
分 类 号:P534.6[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2[天文地球—地质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