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星映[1]
出 处:《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1期50-60,共11页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摘 要:本刊从2016年第4期开始,设立了“中华美学精神”专栏。这个专栏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遗产中汲取营养,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服务。专栏设立后,在学界反响热烈,许多在这方面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来稿,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期杂志上,我们选登了两篇较为宏观的、从源头上考察中华美学精神的论文。第一篇是重庆师范大学的老一辈学者杨星映教授的来稿。“气”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元范畴。这个范畴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中国人最基本的自然观和宇宙观,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农业、医药、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之中。在文学艺术中,“气”审美范畴涵盖了文艺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气”审美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气”来描绘表述,泛化无穷,具有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这篇文章对“气”的各种形态,以及“气”在各门艺术中的表现,作了系统而细致的描述。本期所刊载的另一篇论文是由河南大学的年轻学者陈丽丽所作。此文以《周易》为核心,阐释了中国美学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哲学特点,即“生生”。不少学者在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欧洲哲学比较研究时,提出它们之间有一个根本上的不同,即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是becoming,即“成”和“化”,在变之中,化成万物,而欧洲哲学所探究的是being,即存在于万物背后的“在”、“是”、“有”。这�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1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