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集体协商形成机理及效果比较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谢玉华[1] 杨玉芳[1] 郭永星[2] 

机构地区:[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河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  处:《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28-36,共9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基  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方合力下的工资集体协商生长路径研究"(项目号13BGL112);湖南省2016年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湖南省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号16ZDA16);湖南大学咨政研究项目"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工资集体协商,可以分为供给主导型和需求诱致型,前者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后者为自下而上产生的。供给主导型工资集体协商由于缺乏劳资的自主参与尤其劳方的参与,效果甚微;需求诱致型的工资集体协商(或谈判)是市场自发产生的,经过各方力量博弈形成的,实效显著,有的还形成了持续的劳资协商机制,实现制度变迁。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供给主导型中要过渡到劳资自治;需求诱致型中要避免劳资破裂,尽快建立有序的、可持续的协商机制。本文的贡献在于用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中国集体协商的形成机制并对其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集体协商的生长路径。

关 键 词:集体协商 集体谈判 劳动关系 工会 

分 类 号:F244.2[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