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徐李洁[1] 朱雅婷[1] 

机构地区:[1]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出  处:《武陵学刊》2017年第2期108-112,共5页Journal of Wuling

基  金: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语主观化模式对比研究"(12YBA140);湖南省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父’‘母’隐喻研究"(CX2016B530)

摘  要:"A是B之父"隐喻结构在汉语中使用广泛,但该结构中目标域"父亲"的隐喻意义不尽相同。"父"字由本义指石斧转指巧用石斧类工具的男子,后来专指父亲。在运用"A是B之父"隐喻结构时,认知主体会有选择地突显源域"父亲"的某一种特征,如创造者、养育者、领导者和保护者等;跨域投射内容往往受目标域本身的限制,认知主体会把在自然界中雄伟的高山比作父亲。受中国传统文化"父者为尊"的影响,认知主体会将对父亲尊敬和崇拜的感情注入到认知图式之中,表达中常用"被誉为""美誉"等字样。

关 键 词:“A是B之父” 认知图式 隐喻映射 

分 类 号:H14[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