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立刚[1]
出 处:《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5期96-105,共10页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基 金: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3)
摘 要:《弟子规》在当代中国备受争议,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自清代以来《弟子规》传播的历史,甚至有人提出《弟子规》在清代并未流行,在当代的流行也是一场骗局。其实,《弟子规》在清代就已经是十分流行的儿童读物,也是底层社会中具有劝善性质的读物。在流传的过程中,《弟子规》一直都未曾作为像四书五经一样的儒家经典存在,不是科举考试直接考察的内容。《弟子规》的流传主要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选择。直至民国后期,仍有不少人在儿童时期读过《弟子规》。正因为此,《弟子规》虽然在"文革"期间经受了激烈的批判,但是在传统文化复兴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仍旧会迅速传播开来。而且,当代中国《弟子规》的传播与清代一样也主要由民间力量自发推动。这些特征是《弟子规》拥有活力的重要表现,也是讨论《弟子规》相关问题的基本前提。
分 类 号:G40-012.9[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