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夫妇文化改写对“文革”时期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的影响——以《玉米》及其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晓倩[1] 曹凤龙[1] 

机构地区:[1]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出  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100-102,共3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外语言学期刊论文元话语使用比较研究(SK2015A410)

摘  要:为了探究葛浩文夫妇翻译对中国"文革"时期乡村文化传播的影响,通过比较《玉米》及其英译本,分析了葛浩文夫妇对"王家庄"传统习俗、"文革"元素、精神面貌、物质生活和价值观五个方面的文化改写。这些改写表明:葛氏夫妇一方面在保障译文可读性前提下,比较尊重原作,通过音译和增译尽量保存了"文革"时期中国乡村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遵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采取了意译,牺牲了原作中人物的乡村韵味;此外,二者受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政治立场,对当时乡村的文化理解有所偏差,导致译本存在一些翻译失当甚至误译,没有成功地将"文革"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不利于中国乡村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 键 词:葛浩文夫妇文化改写 《玉米》 “文革”时期乡村文化传播 

分 类 号:H315.9[语言文字—英语] I046[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