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散”语境下梁秉钧“发现的诗学”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亚思明[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94-102,共9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批准号14ZDB080);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学者培养专项"流散汉语新诗的艺术创新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批准号:16CQXJ1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梁秉钧将"香港意识"熔炼为一种诗学,或可称为"发现的诗学"。其"发现的过程"藉由观看、倾听和品尝等不同层面展开,打开视觉、听觉及味觉的感官入口,建立个体与世界的关联。其中视觉层面所采用的"移动透视"演变自中国传统山水画,超脱了西方绘画几何学的"焦点透视"。而在听觉层面,梁秉钧强化了新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不仅借鉴"纽约派"的"变化的音步"来写诗,还热衷于探讨传媒影像的声色互动。1997年之后梁秉钧还拓展了味觉的诗学维度,探索"舌尖上的世界",考察"流散文化"的复杂变迁。除了锤炼语言文字,梁秉钧也利用综合媒体来演绎纷繁混杂的都市生活,在传统文学文本遭遇视听影像冲击的今天可谓别开生面。

关 键 词:也斯 梁秉钧 发现的诗学 流散写作 香港文化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