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文永超[1]
机构地区:[1]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出 处:《外语与翻译》2017年第3期90-93,共4页Foreig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基 金: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度科研项目"博厄斯.贝耶尔翻译思想研究"(项目号:sisu201644);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托妮.莫里森小说<家>的认知生态批评研究"(项目号:sisu2017YZ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引言自以色列学者鲁文·楚尔(Reuven Tsur)开创认知诗学以降,认知文学研究已经跨越30年。研究的对象由原来的诗歌发展到小说、戏剧和电影等所有虚构的文学作品,切入的角度因认知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宽泛,衍生出包括认知叙事学、认知修辞学和认知文体学等分支学科。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系列以认知与文学的关系为主题的著作,为认知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学研究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由马克·布鲁恩(Mark J.Bruhn)和唐纳德·R·威赫尔斯(Donald R.Wehrs)主编,著名的劳特里奇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认知、文学与历史》(Cognition, Literature and History)就是其中之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