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卓[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113-120,共8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摘 要:“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面很广。与其说这是一个来自于批评家的命名,不如说更多地是不断发生的、体量巨大的表述需求的自我命名。它以否定性的方式展开,以否定“虚构”作为文学创作本质属性的方式赋予这些表达行为正当性。这个否定性的命名很难说是一个有效的批评范畴,它无法在形式、技巧等层面形成有区别性的界定,但另一方面,它蕴含着从原有的文学格局中挣脱开来的诉求。可以说,在“非虚构”这个命名出现之前,这些旺盛的表达诉求已同现有的文学体制形成了紧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专栏不是新创,而是因应局势,尝试对其进行收编。《人民文学》曾这样解读“非虚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